解放初期的天安门
广场披新装
1949年7月上旬,正在苏联进行秘密访问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发回的一封电报引起了中国共产党领袖
斯大林这个建议是针对刘少奇所说中共中央计划于1950年1月1日成立新中国中央政府而提出的。老大哥就是老大哥,他们的眼光和经验就是不一般。在认真审视国际国内形势后,中共中央决定:1949年10月1日成立新中国中央政府,同时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
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很快拿出了方案。方案主要有三项: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中央政府成立典礼;在开国大典上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在开国大典上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筹备委员会委托北平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对北平市市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清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开国大典。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隆重召开,在这次会议上,332名代表顺应民意,一致决定: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使北平以整洁的形象迎接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开国大典。
其实,早在北平解放以后,北平市人民就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始了城区清理工作。
那么,刚从国民党手中接收过来的北平的卫生状况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新北平市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城区清理工作呢?
据史料记载,除少数干道、富贵人家寓所和政府办公场所外,刚解放的北平基本上可以用垃圾遍地来形容。以天安门广场为例,当时的天安门城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到处是垃圾,仅城楼上的野鸽子粪便就有几十吨之多;昔日的金水河失去了风采,河道淤塞,水面污垢腐臭,令行人避而远之;天安门前也是垃圾成山,最大的垃圾堆竟然有六七米高!
大量垃圾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古都的形象,也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直接的威胁。因此,清理城区内的垃圾已经成为新的北平市人民政府的首要工作。当时北平有一个硬性规定,无论公车私车,一律不准空车出城,出城时必须捎上垃圾。共产党领导下的北平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古城垃圾宣战,形式多样的清运会在北平城一个接一个地召开,红红火火的全民大清扫运动揭开了序幕。
大清扫运动前后历时91天,共清除垃圾219280立方,重达20多万吨。垃圾数量实在惊人!经过这次大清扫,北平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成立,并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公布后,北平市政府重点针对天安门广场的新一轮大清理工作开始了。具体工作由市建设局承担。
20世纪50年代初改建天安门广场,图中为长安左门。
北平市建设局领受任务后,确定了天安门广场整修方案:(一)开辟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清除广场地区多年遗留的渣土和障碍物,平整碾压54000平方米的广场,供群众集会用;(二)修缮天安门城楼主席台,清除楼顶上杂草,粉刷城楼和广场四周红墙;(三)在天安门广场的合适位置设计并修建一个升国旗的设施,供大典时升旗使用;(四)修补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的沥青石砟路面1626平方米,供游行的群众和阅兵式军队通过用;(五)美化环境,种树、种草等绿化工程。全部整修工程预计于9月底前全部竣工。
这项工程规划起来不容易,实施起来更不容易,主要就是靠人民群众的义务劳动实现的。当时,各界群众在整修广场场地劳动中争先恐后,人人都想多贡献一份力量。
以当时北平市学生为例。9月10日是一个星期六,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组织4300名大中学生在这天下午到广场参加义务劳动。消息一公布,两天时间就有1.8万人报名,各校只好采取抽签办法决定谁能参加。在大中学生的影响下,华北人民政府的800余名工作人员来了、北平邮政局留用人员训练班300多学员来了、150名儿童团员来了。大家齐心协力,一天内填平了广场内的309个坑。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广场西侧的垃圾山消失了!广场上的腐臭味消散了!
9月底,开国大典举行前夕,一个辽阔的广场诞生了。这个广场以天安门作主席台,南至中华门,左右达东西三座门;中部、后部广场,东止于公安街的东面红墙,西至西皮市的西面红墙。整个广场可以容纳20万人。在广场前端,一个高达22.5米的旗杆矗立起来,旗杆用无缝钢管制成,涂白磁漆,下有底座,用汉白玉栏杆围起。在广场周围,种植了大量鲜花、草坪和树木。一个光彩夺目、宏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城楼新景致
经过10多天的紧张劳动,破败不堪的城楼整洁干净了。接着,市建设局又组织各方面专业人员,做了如下工作:清理琉璃瓦上的蒿草和灰土;修补城墙,整修门窗和廊柱,将它们粉刷一新;修补城楼两侧的台阶;修理金水桥;对金水河进行清淤,注入清水,等等,天安门城楼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外表上看,开国大典前夕的天安门城楼增添了多处装饰,其中主要有毛泽东像、巨幅标语、大型宫灯和观礼台。
由徐悲鸿任院长的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有幸承担绘制毛泽东像的光荣任务。
为什么请周令钊画毛泽东像呢?早在1949年4月上旬于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周令钊所画的一幅毛泽东画像被挂在会场中,获得中方代表团的好评,国民政府代表对这幅画像也是赞誉有加。这幅画像给中方首席代表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经周恩来同意,筹委会邀请周令钊来画毛泽东像。
领受任务后,周令钊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东山墙下搭起三层脚手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画毛泽东哪一种神态呢?周令钊选择了一张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面带微笑的照片。照片中的毛泽东朴素大方,满面慈祥,极具亲和力。
这张照片是新华社摄影局的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照片。
大约20天后,就在画像将要完工的时候,开国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亲自前来验收。离着老远,刚一看到画像,聂荣臻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说:“不错,画得蛮像的!”但当他走近时,却发现了问题:画像上毛泽东的领口是敞开的。开国大典虽然是一件喜庆的事,但作为一国领袖的形象,也应该是严肃一点为好。聂荣臻马上皱起了眉头,他建议周令钊最好能改一下,把毛主席的领口扣上。周令钊一想很有道理,马上动手修改,重新改画了衣领。
9月30日晚上,周令钊和工人们把这幅画像提前挂到了天安门城楼正中央。这幅像就是人们在开国大典上看到的毛泽东画像。
在天安门城楼正面,除了悬挂毛泽东像外,还刷了两条巨幅标语,标语的内容由后来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同志拟定。毛泽东像左边的标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右边的标语是“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标语是由在延安时期就大名鼎鼎的红色书法家钟灵同志书写的。
按照常理,这两条以天安门正中为界的标语应该是字数相等,这样书写和展示出来的效果才比较美观。偏偏这两条标语字数不等!怎么办?钟灵毕竟是钟灵。他在天安门城楼的结构和尺寸上动起了脑筋。
经过现场测量,钟灵发现天安门的九间门楼并不是一样宽窄,门楼的中间部分最大,第四和第六间稍窄,第三和第七间、第二和第八间、第九和第一间依次递减。明代的能工巧匠们充分利用人们视觉存在错觉的原理,在本来对称呆板的建筑上作了些变化,但人们的肉眼却根本看不出来。受到这种构思的启发,钟灵把后八个字之间的距离依次适度拉大。这样,从远处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两幅标语虽然字数不一,但也显得很对称。
这两幅字的字体之大也是钟灵从未写过的――根据城楼的尺寸,他确定每个字高2米、宽2.2米,足有一间小房子大。为此,钟灵使出了全部看家本事。为了照顾当时大多数人的习惯,经开国大典筹委会的批准,这两幅字没有采用当时解放区已经流行的简体字,仍然用繁体字书写。
原计划在天安门城楼的重檐中间悬挂国徽,但直到开国大典前夕,国徽图案还没有确定,于是开国大典筹委会又请钟灵书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这十七个大字悬挂在这个位置。
天安门的设计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舞美队。舞美队队长苏凡领受任务后,经过考虑,决定委派队里的两名日本人――40岁左右的肖野和30岁出头的森茂做这项工作。
接受这一光荣任务后,两人激动得一夜没有休息好,他们感谢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信任,发誓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经过现场考察,两人提出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宫灯、在金水桥栏杆上扎彩色气球的设想。
为什么悬挂宫灯呢?在中国成语中有“张灯结彩”一说,其中的“灯”指的是大红灯笼。在中国民间习俗中,凡逢年过节,喜庆之日,必挂大红灯笼,以示喜庆。皇宫中的大红灯笼被称为“宫灯”。所以,悬挂宫灯既符合中国传统和民族风格,又能充分体现出开国大典浓烈的喜庆气氛。他们当时设计在天安门城楼上的10根红色廊柱中间悬挂8只红色宫灯。
周恩来十分欣赏这个宫灯方案,但不同意在金水桥栏杆上扎彩色气球,认为这太杂,太乱,宫灯就可以突出喜庆气氛,也显得比较庄重、严肃。再者,若在大典进行中间气球因各种原因乒乓乱炸,岂不是大煞风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天安门广场时的情景
方案获得批准后,苏凡开始带着两人去买宫灯。但这种宫灯实在太大了,他们跑遍北京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眼看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临近,苏凡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是肖野有办法。他提出能否请工匠现做。一句话提醒了苏凡。他马上请人去查清宫档案,看看有没有健在的老艺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真找到了一位当年专门为皇宫扎宫灯的老艺人,他家就住在西城区丰盛胡同。
老艺人已经70多岁了。当他听到苏凡等人的来意后,二话没说,答应下来。鉴于宫灯太大,老艺人提出要带着两个徒弟到天安门城楼上去做,并请苏凡准备宫灯上面的云头和流苏。
此后几天时间里,苏凡等人和老艺人师徒吃住在城楼上,做成了8个巨大的宫灯。宫灯每个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达80公斤,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9月30日,这8只宫灯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同中国人民一道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经过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古老的天安门城楼又显露出它那庄严、典雅的恢宏气势,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准备与欢天喜地的北平市民一道,共同迎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摘自《天安门广场断代史》,新华出版社2007年6月版,定价:36.00元)